Saturday, February 4, 2012

惠灵顿华人圣公会-我们的家

惠灵顿华人圣公会-我们的家
按照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《侨务工作研究》报导:『华人早在1856年,广东沿海一带的贫苦农民为了逃避战乱和寻找生计,漂洋过海来到了新西兰。从那时候算起,新西兰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华人移民历史。在这一百多年里,华人社会几经变迁与发展,出现了三个华人移民高峰期,带动了华人人口数字的增长。』
华人第一次移民高峰期--淘金华工移民潮--1861年大量的华人来到新西兰作矿工。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,由于金矿资源被开采枯竭,大批华工队伍解散,一部分华人离开了新西兰,另一部分华人则辗转迁移到北岛,开始以种植果菜、开洗衣店、经营餐馆谋生。这一些人就是现在家族历史较长的土生华人的先祖。
华人第二次移民高峰期--华人妇女移民潮--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由于难民政策允许妇孺到达新西兰与亲人团聚,因此掀起了一个华人妇女的移民热潮。在此期间内,不但到达新西兰的华人人口数量急增。
华人移民第三次高峰期--1987年移民新法案带来的移民潮——在新西兰人口计划的影响下,政府于1987年颁布了移民新法案,取消了过去带有浓厚种族色彩的移民输入条例,由此引发了一个前所未有浩大的移民潮,并一直持续到现在。这一移民高潮的出现改变了华人社会的组成结构,为华人社会注入了新的元素。
早在第一次移民浪潮时,【中国勉励会】看见了新西兰华人福音事工的需要:
1896至1900年间【中国勉励会】就派传道人在惠灵顿向华人传福音。1903年王杰先生回应当时惠灵顿圣公会教区的胡理士主教的邀请。前来继续这福音事工。事工渐渐看见主的祝福。
惠灵顿华人圣公会开始时是租借其他会所来聚会,因福音事工成长所带来的需要,教会的先贤到处进行筹款,而各处的华裔也积极回应。第一间聚会所位于Frederick Street奠基于1905年12月6日。
因着教会发展和会友渐渐增加,礼拜新堂於1956年迁至Taranaki Street 并举行开幕典礼。 教会随后继续建立信徒及成长。
1979年是教会历史上的新一页,惠灵顿华人圣公会及华侨中心在 Glenmore Street ,为建新基奉献及开幕,见证了上帝的恩典。这座颇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物,内设举行宗教活动的礼堂,还设有文体活动场所,为主使用直到如今。
从最初以广东话为主的移民聚会,发展到今天的英语和粤语两堂聚会。得救,蒙恩的华人的基督徒渐渐增多。现因“新移民”的需要,教会又开始了华裔/普通话的聚会。
我们祈求恩主带领这些华裔同胞,願主的恩典和祝福临到他们,让我们的同胞们早日认识主耶稣基督。我们也呼请弟兄姐妹积极的代祷,负上传福音的使命和参与建立门徒的事工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